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最新消息

醒獅鑼鼓的理論與應用 ──以戰鼓編創為例
2022-06-07 16:59:17

網址:https://hdl.handle.net/11296/968x89

各界對於「戰鼓」的看法有許多不同的解讀。有些人會將「戰鼓」與古代的戰爭做聯想,認為具有戰爭意象的鼓曲就可以稱為「戰鼓」,或是將「戰鼓」與「九天民俗技藝團」所演奏的曲目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的音樂內容是不相同的,在全國性的戰鼓競賽中,部分隊伍會在鼓曲中加入其他的鼓藝元素,某種程度來說都是由於戰鼓的界定不清、定義不明所造成的現象。從表面上看來,「戰鼓」是結合「音樂」、「戲劇」、「舞蹈」等不同跨界表演元素所組成,但「戰鼓」的主要音樂內容源自於「醒獅鑼鼓」,因此在編創、教育以及發展上,勢必要延續「醒獅鑼鼓」傳統的架構和演奏邏輯。「戰鼓」發展至今,多數的表演團隊仍然演奏「鴻勝版」及「光輝版」,部分團隊所進行的改編依舊是以此兩個版本作為基礎,其中所運用的鼓法、結構和原版的差異並不顯著,因此「戰鼓」在鼓曲新編的部分極為缺乏、罕見,且目前的研究主要側重「鴻勝」版本的「戰鼓」,並沒有「光輝版戰鼓」相關的學術性研究。
無論在民俗體育競賽的層面或是作為一種鼓藝風格的延續,當代的「戰鼓」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並不僅限於既有框架的突破與創新,更要處理在定位、定義以及紀錄、保存等各方面眾說紛紜、混亂無章的現象。有鑒於此,本研究立基於「醒獅鑼鼓」的架構與鼓法基礎上,嘗試歸納出「醒獅鑼鼓」與「醒獅」形態、動作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演繹邏輯,勾勒出「戰鼓」在編創上獨有的格律和準則,進而重新闡述「戰鼓」作為「醒獅鑼鼓」群鼓演奏的意義與界定。
為凸顯「戰鼓」的主體性、重視其發展脈絡與歷程、對其參與者帶來省思與改變、甚至是相關制度與發展上所帶來的影響,本研究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關的史料文獻等,窺探「戰鼓」的發展趨勢以及其現有定義所帶來的影響。本研究嘗試跳脫「佛山派」、「鶴山派」鼓樂的框架,著重於「醒獅」形態、動作與鼓樂配合的原理與應用方式,梳理出「醒獅鑼鼓」樂之基礎鼓法並進行分類,分析「戰鼓」鼓曲的音樂內容與「醒獅鑼鼓」架構之間的關聯,透過訪談研究探討「戰鼓」的定義、編創手法、音樂內容以及跨界元素。
本研究發現,「醒獅鑼鼓」的基礎鼓法可分為「擂鼓類」、「起鼓類」、「高獅類」、「低獅類」、「拋獅類」、「收尾類」、「結尾類」、「銜接類」,各類型中並沒有固定的節奏內容,可用於「醒獅」套路的編排與「戰鼓」鼓曲的編創,解決當前「戰鼓」新編曲目稀缺的問題。「戰鼓」屬於「創作型醒獅鑼鼓」,因此在編創時應保有「醒獅鑼鼓」的邏輯與架構,同時理解、善用鼓法的轉換與銜接方式,並能夠嘗試融入不同的跨界表演元素。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