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最新消息

踢毽動作教學
2011-08-12 15:02:24

 

踢毽簡介

壹、踢毽起源

        踢毽活動由於不受埸地、人數、性別、年齡、季節等限制的特性,並可依踢毽者的個人體能與技術程度,自由增減運動強度,在我國不但流傳久遠,且已演化成為一種傳統的民俗運動。

        有關描述踢毽的文獻如下,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紀原】中記載:「小女以為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箭子。三四成群走踢,有理外簾、拖槍、聳雪、突肚、佛頂珠、剪子、柺子等名色。」;明朝劉侗和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楊柳兒枯,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芽兒,打拔兒」;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合機,不致墮落,亦博戲中之絕技也。」

        由上可知,當時踢毽有邊跑邊踢的方法,而且除了可用腳來踢之外,還可用膝、腹、頭來耍它,更有人將表演踼毽當成職業。

貳、踢毽器材

        在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中記載「小女以為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箭子。」,明確說出毽子是由鉛錫的錢當作是底座,並在上面裝雞羽毛而成,與現今的毽子相似。

        可由材料的不同,分為紙毽、布毽、塑膠毽、羽毛毽等幾種,其中以雞毛最為常見,也最受歡迎。由於製作方式簡易,只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錢幣,再將吸管大小的塑膠管一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並塑膠管插上七八根羽毛就做成了。

參、踢毽動作介紹

        踼毽技法中以腳踢的形式,可分為小武動作與大武動作兩種,並可配合身體、手與頭等部位的形式,其中以十字經動作最為流行。

        小武動作的踼法,它是利用一腳支持體重,另外一腳用來踼毽,其基本花式有「踼」、「拐」、「膝」、「提」、「豆」、「蹬」六種。

        大武動作的踼法,它多使用兩腳跳躍離地,再用其中一腳踼毽,方式有「勾」、「跳」、「蹺」、「跪」、「踩」、「蹦」、「剪」、「扣」、「彎」等。

        十字經最重要的動作技巧,就是要做好「跟毽」的動作,即是等毽子將落下至停毽的位置時,要稍微順勢跟著毽子做一下緩衝的小技巧,也就是膝蓋可以微蹲,手順勢向下微微擺動,否則衝力太大,不容易將移動中的毽子停住。

        踼毽的技法除了上述的基本踢法外,可由小武動作、大武動作與十字經動作交互混和,以變化出更多花樣與形式,可以增添不少可看性。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