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最新消息

扯鈴動作教學
2011-08-12 15:03:12

 

扯鈴簡介

 

壹、扯鈴起源

  扯鈴是我國傳統的民俗技藝之一,由於學習容易、花式繁多、趣味無窮,且不需花費太大力量,是一種適合男女老少的休閒運動。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其中耍是耍罈子,變是變戲法,練就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相傳最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在全國各地流行了,但是一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才有描述扯鈴的文獻出現,劉侗和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楊柳兒枯,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芽兒,打拔兒」;清代李若虹在【朝市從載】中記載:「抖空竹,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種身段」,其中的「空鐘」與「空竹」,就是現今所稱的扯鈴。

  由於古時候的「空鐘」、「天龍」、「抖牛」、「地鈴」、「空竹」、「響鈴」、「風葫蘆」等名稱的材質相似,玩法亦大同小異,與今日的「扯鈴運動」一致,是無可置疑的,但現在一概統稱為「扯鈴」。

  以前在中國大陸,扯鈴是一種很流行的民俗運動,不但風行中國,更流傳於世界各地。十八世紀時,扯鈴運動傳入英國,頓時英國人迷上這種神奇的小玩意兒,並且他們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

貳、扯鈴器材

  欲瞭解扯鈴器材,可以分別從「扯鈴構造」與「扯鈴種類」談起。

 一、扯鈴構造

   就扯鈴主體的構造可分成鈴片、軸心、鈴線與鈴棍等四個部分,分述如下:

1.鈴頭
 鈴頭又稱「鈴片」是扯鈴外圍的圓盒子形狀似「輪胎」,早期鈴頭為硬式並於上鑽些孔  洞(鈴目),會發出嗡嗡的聲音,近期材質改良為塑鋼製品,有較安全與不傷場地的特性。

2.鈴軸
  鈴軸又稱「軸心」,由金屬材質製成,是鈴線扯動扯鈴旋轉的部位,可分成「培林式」與「定軸式」兩種,培林式的扯鈴,鈴旋轉的時間比定軸式的鈴長二倍以上,可練習或表演更多高難度動作。

3.鈴線
  鈴線又稱「鈴繩」,過去以棉線居多,但由於棉線拉扯時易有線纏鈴的現象,造成初學者的學習困擾;近年來開始使用塑膠製成的尼龍線或水線,尤其以尼龍線較不容易產生線纏鈴,更是受到大家的喜愛。

4.鈴棍
  以堅固耐用為原則,長約40公分,一般以木或竹製品為主,近期有呂與碳纖維製品出現,具有輕便、美觀、彈性好與專用手握把,操作起來手感佳並且更順手,但價格較木棍為貴。

二、扯鈴種類

  就扯鈴的種類一般普遍均從「構造」與「材質」上來做分類,分述如下:

   1.依構造分
       由構造上的不同,可分成單頭鈴與雙頭鈴兩種。

  ◎單頭鈴:頭鈴只有單邊,看起來陀螺,因此重心較不穩,不易控制,須有較深功力,方能掌控。

  ◎雙頭鈴:頭鈴左右各一,重心穩定,較易操控,適合初學者學習使用。

   2.依材質分

       由製造時所用的材質來分類,早期因木、竹較易塑型,故多為木製扯鈴與竹製扯鈴,現今因 塑化工業的興起,塑鋼製扯鈴便取而代之。

  ◎木製扯鈴:實心木板或三合板製成,堅固耐摔,適合初學者使用。
  ◎竹製扯鈴:均為手工製成,成本高價格昂貴,不耐摔易損壞。
  ◎塑鋼製扯鈴:塑鋼製成堅固耐摔,可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又可自行組裝便於攜帶,現今使用者幾乎均使用塑鋼製扯鈴。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