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最新消息

獅藝源流
2020-02-20 17:08:51

 獅藝源流 

 

一、前言 

獅子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漢代,據歷史的記載,漢順帝之時(西元126-144年),有疏勒王來獻犀牛及獅子的史實可證。由於古代俗稱獅子可以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杆、橋頭等大多有安置石獅。加以獅子的圖紋在中國的民間故事傳說裡,為一種驅鬼避邪鎮宅招福的象徵行為,在台灣民間各鄉鎮城中,每逢神誕祭典或迎神賽會,都會有舞獅的表演。

二、舞獅的起源 

據文獻上舞獅的記載,最早的,當推「舊唐書音樂志」上所錄: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鷺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後其俛仰訓狎之容。兩人持繩秉佛,為習弄之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做崑崙像。有那「太平樂」伴奏的五方獅子舞,在後周皇室制成是國家的舞樂了。這五方獅子舞,被認為是今天舞獅的雛型。一千多年來傳播中國的舞獅之成為民俗,以迄於今。

三、舞獅的由來 

在此列舉以下數則有關今日舞獅誕生的傳說:

(一)乾隆說: 

舞獅以清乾隆皇帝時代為最盛時期,清朝初期乾隆皇帝遊憩於江南地方的某晚,在歸德府城過了一夜,就在該地,乾隆皇帝夢見枕畔出現色彩鮮活的五色聖獸,驕憨作態而後離去。夢醒後乾隆皇帝立即返回都城,召集宮中名將集於一堂,將夢中所見聖獸的姿態描繪使依而塑造,而於其中裝入兩名舞者使之舞蹈,是為舞獅的肇始。酷愛舞獅的乾隆皇帝,為了提高軍中的士氣,在練習武術之餘也使之日日訓練舞獅。據說在朝廷祭典時也有以大規模的獅子舞來慶祝。此種最初僅限於宮廷之內的舞獅表演,也因這些將兵的轉屬中國各地而傳給地方軍人,而終於流傳於民間。此為乾隆由來說。

(二)年獸說: 

流傳於廣東的武術館有關舞獅由來的傳說,據說距三百年前,在某個小村落裡,每年除夕時會出現一隻獨眼額頭上有一隻角的巨頭怪獸,發出「年年」的聲音,如疾風般地來去,人人稱之為年獸,年獸唯不加害於人,但因掃食農田而困擾農民,於是農民們便用竹子做出個獸頭來,塗上色彩,再加上三角型的布作獸身,當中潛入兩個人,該年的除夕,年獸再度出現時,農民們敲擊鍋爐等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使獸身舞蹈了起來,據說大吃一驚的年獸逃入山中從此再也不見蹤影了。農民們為了紀念這個勝利,便於每年除夕到正月之間舞動獸身成為送舊年迎新年的風俗,而且因獅子是吉祥的動物所以把這個獸頭命名為「瑞獅」,此為廣東舞獅的起源流傳之說。

(三)佛山說: 

據說在廣東省佛山地方的某個小村落內,有兇惡獰猛的獅子侵襲傷及山裡工作的村民。村裡的武藝師傅聽到此事之後,為了該村安全而與獅子一決勝敗。但是與獅子大戰三次卻都不決勝負。並且悟及以個人之力無法得勝時,武藝師傅便教導村民人們武術拳法,而終於以全體之力量制服了獅子。村民為了紀念這個勝利,便依著獅子與武術家格鬥的模樣舞蹈,於是便成了今日廣傳於中國各地的舞獅了。

※.....以上所列舉之數個舞獅流傳的由來,但無論取其中那一個來看,都不脫離傳說的範圍,但也很難說出那一個是真正正確的,畢竟以口耳相傳下來多少會有點誤差,如果真的要說的話,似乎是以清乾隆說最為有力,現在有關的文獻或書籍幾乎都是引用清乾隆說。但是以現實的眼光來看的話,似乎好像是廣東佛山地方的武藝家的獅子退治是較為正確的。

在現代民俗遊藝中之「舞獅」是由漢代百戲中之「曼衍」、「角觝」等發展而來。早期舞獅除了有掩護習武及娛樂作用之外,另外也有著驅除疫鬼、逢凶化吉、驅邪避鬼之意。

 

[舞龍的起源]

 

「龍」到現在仍被民間視為祥瑞的代表,從古今書畫、陶瓷、絲綢編織,玉石雕刻等都可以見到龍的蹤影。而「舞龍」更被尊崇為大型慶典之必備節
目,增添熱鬧的氣氛,也希望能夠「趨吉避凶」,帶來吉祥與好運。

一開始人們可能只是作成龍的偶像或形狀來加以供奉,並由舉行祭祀儀式來祈求龍神賜雨。在祈求賜雨的過程中人們可能使用舞蹈的方式來進行,並仿效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而舞,之後再加上跳舞的人,使用各種道具,最後才漸漸演變形成「舞龍」樣式的活動。
根據記載,我國商代就有作龍祈雨的習俗,但不確定當時是否有舞龍活動;而漢代開始則有確切有舞龍活動的記載。不論舞龍究竟開始於何時,它一直代表著吉祥、也代表著中國。

 

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shuyuzongjiao/wu-long-wu-shi/wu-long-wu-shi-you-lai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