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最新消息

中正民俗體育班 傳承傳統藝術-生命力新聞
2022-01-25 10:56:39

中正民俗體育班 傳承傳統藝術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基隆市報導】中正民俗體育班成立超過三十年,同學每天練習扯鈴、跳繩等傳統童玩,利用各式的技巧賦予了這些童玩新生命,不再只有一成不變的玩法。校友王惠玉與吳少文在畢業多年後也返校擔任老師,希望透過一屆又一屆的傳承,這些屬於中華傳統的技藝得以發展下去。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XRvX8NWuYvQ

兼顧課業 體育班不是放牛班

一九八○年,中正國中成立民俗扯鈴、跳繩班,希望能網羅國小時期對扯鈴、跳繩有興趣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延續專長,繼續發展。不像現在有多元入學的管道,在還是聯考的年代,升學主義觀念深植人心,許多家長認為這種發展體育專長的特殊班是念不好書的學生所讀的放牛班,因而婉拒孩子加入。經過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不只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民俗才藝,同時也給予課業上的輔導,主張不因練習而荒廢課業。在體育活動與學業兩者兼顧的情形下,中正民俗體育班逐漸博得家長與學生的信任,也因為表演與比賽中傑出的表現,在許多學校間打開了知名度。

一九八一年,台灣的民俗體育開始正式出國表演。在同年的「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選拔賽,中正國中民俗班取得代表台灣到東南亞與美國等地進行表演的資格。直到今日,中正國中已經在國慶遊行、國慶晚會等重要慶典中有過表演經驗,每年也不定期有出國參訪的機會。學生民俗技藝的演出不但讓世界各地看到不同於當地的體育表演,同時還能展現中華傳統藝術的特色與精神。

適能發展 保存傳統精神

現在擔任處理民俗班相關業務的王惠玉組長也是從民俗班畢業的校友,她說,中正民俗班一共招收兩班的學生,在分班之前就已經要求學生開始練習扯鈴與跳繩。老師與教練會透過觀察學生練習情形與興趣取向,從中做參考,再將學生依據適合的單項分配至扯鈴班或是跳繩班。在眾多民俗技藝中,跳繩練習時間算是較長的,以民俗班而言,一套完整的表演長達十九分鐘,正式比賽也需耗時八分鐘。這對一個國中生的體力來說,負荷算是相當大。

為避免學生抗拒練習,又要兼顧課業,台灣許多推廣民俗技藝的學校都偏向選擇發展扯鈴。在王惠玉念國中的時期,扯鈴的表現手法、配樂及服裝都偏向傳統方式。近年來,由於扯鈴經過改良,能夠表現更高難度的技巧,許多學校開始在傳統技藝中加入西方馬戲團的劇場元素。中正民俗班雖然也在配樂與一些表演技巧上做變化,大致卻還是堅持傳統路線。

學生自我要求 傳承學習

現在就讀民俗班八年級的曾沁雅與黃國凱,兩人都是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練習民俗體育,他們都是本身就喜愛扯鈴與跳繩活動,並不是順從父母的要求才在國中繼續這項專長。因為進入了民俗班不但能兼顧課業,又可以同時練習扯鈴、跳繩等專項。即使每天花兩個小時在學校練習,曾沁雅回家後還是會找時間自我訓練。她說,扯鈴是一項團體的表演,一個人的失誤,都會影響到大家的練習,甚至無法上場比賽。但她也希望學校可以將原有的表演加以創新,搭配新潮音樂或特殊動作技巧等方式,競爭力會再更強。

已經從民俗班畢業,現在就讀高中的籃瑋傑,在假日還是犧牲自己的休閒時間,回學校教導學弟妹。他說,民俗班歷屆來都有學長姐、學弟妹的制度,不少學生升上高中或大學後會集結起來創辦社團,繼續推廣民俗技藝。由於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不僅培養出不少品學兼優的學生,許多畢業的校友也都在空閒之餘義務返校擔任教練,讓學弟妹能透過一對一的教學,增加更大的進步空間。

時代不同 教學方針改變

現任民俗班跳繩教練的吳少文,本身就是中正民俗班畢業的校友。大學讀的是淡江的商學院,對民俗體育的推廣相當有熱忱的他又加修體育學程,從助理教練開始做起,現在又回到母校繼續服務。吳少文說,從他的學生時期和自己的十年教學生涯發現學生的改變不少,教學的困難度也提高。扯鈴、跳繩的表演與比賽需耗費相當大的體力。從前,科技產品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學生休閒活動選擇不多,運動時間相對長。在體力比較好的狀況下,練習民俗技藝的效果也很顯著。然而,近年來電腦、手機的普遍,學生在學業之餘,選擇打電玩或上網的人數增加。由於不常運動,學生的肢體協調度與身體靈活度都明顯降低,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基礎的體能訓練,勢必壓縮到練習民俗體育的時間。

而學生對於自我人權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也影響了體育活動的發展。教練若是採取打罵教育,學生有權不接受或是拒絕繼續練習。然而,民俗技藝等體育項目若有所不要求,技術能力很難提升,間接阻礙了民俗體育的發展。但吳少文說,中正民俗班的孩子在學習民俗技藝之餘,最重要的還是品德的養成,希望透過品德學習讓學生能夠自動自發,讓課業與練習的效率都有所提升。

誘發興趣 傳授技巧 延續熱忱

中正國中民俗體育班連結了基隆市各國小的民俗好手,培養出了許多人才,對民俗體育的發展給予相當大的幫助,同時也讓台灣或是世界各國有機會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民俗技藝與民俗體育的發展特色。提到民俗教育的發展,吳少文認為可以透過成立社團,或是在遊戲或小競賽中結合扯鈴、跳繩等項目來讓不熟悉民俗技藝的學生接觸這些童玩的基本玩法,進而誘發興趣,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吳少文佩服民俗班成立當年還只是教師的現任校長廖達鵬,長久以來對民俗技藝的遠見與堅持,中正民俗體育班才能屹立三十年之久,如今擁有這樣發展民俗體育歷史的學校可能所剩無幾。同樣身為民俗班畢業的學生,他說,不同於普通的班級,民俗體育班的學生在短短的國中三年不但一起練習民俗體育,也看重課業的學習,歷年來就讀前三志願高中的同學更是不計其數。透過體育活動,學生培養出了良好的團隊精神與革命情感。多年來,校友一一返校服務,不只傳授了民俗技藝的表現技巧,也延續了保存傳統藝術的熱忱。中正民俗體育班對民俗技藝的堅持,會與中華文化一同不停地傳承下去。

網址:https://vita.tw/%E4%B8%AD%E6%AD%A3%E6%B0%91%E4%BF%97%E9%AB%94%E8%82%B2%E7%8F%AD-%E5%82%B3%E6%89%BF%E5%82%B3%E7%B5%B1%E8%97%9D%E8%A1%93-eac3bece964a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