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最新消息

民俗技藝一舞龍舞獅
2020-02-20 17:05:27

民俗技藝一舞龍舞獅

世界那麼大,因而族群的差異及文化的不同,舞龍舞獅的由來也眾說紛紜。

 

每逢重大慶典或迎神賽會時,有各項的民俗技藝表演,鑼鼓聲、鞭炮聲不絕於耳,熱鬧極了;在目前,台灣─舞獅是唯一各鄉鎮市街友的陣頭技藝,更是唯一被國人歡迎至住宅來熱鬧、慶祝的表演。

台灣的舞獅種類,依其造型、舞法分成閉口獅(亦稱蘢獅,台灣南部屬之)、開口獅(亦稱仔獅,台灣北部屬之)、醒獅(別稱 廣東獅,華僑地區居多)、北方獅(北京獅,常見於舞台、電影上的演出)....等等共四種


閉口獅:及獅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開啟者,由於其造型與古代農村養的雞籠非常相似,固有人稱之為「雞籠獅」。

 

開口獅:獅子的嘴巴開很大,可以隨意開啟,因其獅項係用木頭做成,嘴巴的形狀如四方形之木盒,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客仔獅」。

 

醒獅:係源於廣東,原稱「瑞獅」,因廣東話的「瑞」與「睡」之音相似,方改稱為「醒獅」,且以廣東地區最流行,故一般人習慣稱之為「廣東獅」。

 

北方獅:盛行於中國長江以北的地區,因其形似北京狗故稱為「北京獅」。

 

從數個舞龍和舞獅流傳的由來而觀察之,但無論取其中哪一個來看,都不脫離傳說的範圍,但也很難說出哪一個是真正正確的,畢竟以口耳相傳下來多少會有點誤差;其中以清乾隆說最為有力,現在有關的文獻書籍幾乎都是引用清乾隆說。但是以現實的眼光來看的話,則是以廣東佛山的武藝家獅子退治是較為正確的

但如果從民俗遊藝中來看,早期的「舞獅」除了有掩護習舞及娛樂作用之外,另外也有著驅除疫鬼、鎮宅招福、逢凶化吉、驅邪避鬼的象徵行為之意。

 

根據文獻上最早的記載,當推「舊唐書音樂志」上所錄:太平樂,後周五帝時造,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鷺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後期俛仰訓狎之容。兩人持繩秉佛,為習弄之狀。舞以足持繩者,,服飾做崑崙像。有那「太平樂」伴奏的五方獅子舞,在後周皇室制成是國家的舞樂了。這五方獅子舞,被認為是今天舞獅的雛形。一千多年來傳播中國的舞獅之成為民俗,以迄於今。

乾隆說:舞獅以清乾隆皇帝時代為最盛時期,清朝初期乾隆皇帝遊憩於江南地方的某晚,在歸德府城過了一夜,就在該地,乾隆皇帝夢見枕畔出現色彩鮮活的五色聖獸,驕憨作態而後離去。夢醒後乾隆皇帝地籍返回都城,召集宮中名將集於一堂,將夢中所見的姿態描繪使依而塑造,而逾期中裝入兩名舞者使之舞蹈,侍衛舞獅的肇始。酷愛舞獅的乾隆皇帝,為了提高軍中的士氣,在練習武術之餘也使之日日訓練舞獅。據說在朝廷祭典時也有以大範圍的獅子舞來慶祝。此種最初僅限於宮廷之內的舞獅表演,也因這些兵將的轉屬中國各地而傳給地方軍人,而終於流傳民間。

 

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shuyuzongjiao/wu-long-wu-shi/wu-long-wu-shi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