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新聞專區

【民風民俗】龍年說龍
更新日期:2012-01-26

【民風民俗】龍年說龍

【新唐人2012年1月23日訊】2012年是中國農曆壬辰年,為傳統的龍年。龍是十二生肖之神獸,整體形象是:馬頭、鹿角、虎鬚、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於一體的複合象徵物。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自古就有崇拜龍的傳統,並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在自然界中還沒有一種生物能像龍那樣對中國的歷史和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以至於在許多地方,只要提到「東方巨龍」,人們就會跟中國聯繫起來。

龍除了威嚴還有慈祥,祥龍喻意著和諧吉祥、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把一天的最好時光,早上的七~九點,安排為辰(龍)時。在這一時段,霞光萬丈、旭日東升、朝氣蓬勃,在陽光雨露下,萬物生機盎然。


中國關於龍有許多美麗傳説。(網絡圖片)

中國古代的黃曆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立春為一年的首日。也就是公曆的每年二月四日左右。而太陰曆也就是農曆,是按月亮的圓缺,將正月初一定為一年的起始。生肖年的計算是按黃曆,也就是古代占卜、算卦的曆法,從立春之日算起,因而今年二月四日凌晨一點(子時)后至明年立春前出生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龍寶寶。

8000年前就有了龍的形象

「龍」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狀是一個大頭,有一個彎曲的身子。傳說在帝舜的時候,董父因馴養龍很好,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豢龍氏」。夏代也有馴養龍的人叫劉累,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御龍氏」。從這些傳說看,至少在堯舜禹時期,人們跟龍就有關係。

據現有資料,最早的具有傳統龍特徵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1994年發掘發現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
  
在先秦的文獻中也有關於龍的記載,比如在《左傳》當中談到,魯昭公29年有龍出現在晉國的城郊外。西漢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記有民間祈求龍降雨以保豐收的祀龍降雨活動,而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著名帛畫上,也有龍的形象。這表明在西漢時期,龍已經是社會生活中流傳相當廣泛的一種文化意識了。

漢代開始龍和帝王聯繫在一起
  
「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説法,就是說龍與炎帝、黃帝是有聯繫的。
  
據考證,最早將龍與炎帝、黃帝聯繫起來大約是在漢代。在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王符的《潛夫論》中都有這樣的說法。
  
而把龍和帝王聯繫起來,進而成為帝王的象徵,也是從漢代開始並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同樣與司馬遷有關。
  
另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被稱為「相龍」。雖然相龍究竟指什麼,史家說法不一,但秦始皇與龍神拉上關係是無疑的。
    


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網絡圖片)

而真正把龍作為皇帝象徵,還從明代開始。皇帝穿龍袍,這個規則就是從明朝制定的。
  
龍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權威的象徵以後,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專屬品。比如皇帝即位稱為「龍飛」,皇帝的身體叫「龍體」,臉叫「龍顏」,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睡的床叫「龍床」,就連皇帝的子孫也叫「龍子龍孫」。

印度佛教為中國龍增添了新元素
  
中國龍文化之所以能長期延續,除了原有的龍圖騰崇拜之外,還在外來佛教中吸取了新的鮮活因素。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龍文化影響很大。佛教中的龍王、龍珠、龍宮信仰及其傳說與中國本土龍文化融合,使中國龍文化更為豐富多彩。
  
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神通廣大,被稱為「龍王」。據佛經記載,龍王在居住的海中有莊嚴華美的宮殿,佛曾到海底龍宮中宣講佛法,這些內容對後來中國龍王傳說的形成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關於龍王的神力,佛經中的記載與中國的傳說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有降雨功能。中國民間盛行的求雨祈龍王風俗,是與佛教說法有關的。
    
龍不只屬於皇帝而更活在民間

八千年的龍文化,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風民俗及節日與龍有關。

神奇的龍,在中國的民間,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在中國龍文化中,龍不僅被視為一種通天的神獸,而且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在古人看來,龍既然能溝通天地,當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給人庇佑。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龍當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統治者甚至還把龍的出現當做國泰民安的象徵。
  
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專門的龍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年的龍正是在這一天抬頭活動的,以後雨水也多了起來。民俗認為這一天人們的食物都為龍身上之物,如麵條是龍鬚,烙餅是龍鱗,餃子是龍耳等等。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更有龍舟競渡的盛大民間娛樂活動。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龍舟競賽,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恪盡神職,保佑一方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舞龍,是中國民間一項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動。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種儀式,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娛活動。早在唐宋時期,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演形式。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向有舞龍燈的習俗,也稱「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並在不同地方發展出了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

中國龍與外國龍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
  
Dragon在基督教中被視為惡魔的象徵,帶有惡毒、兇狠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龍完全不一樣。
  


外國的龍和中國的龍概念不同。圖為英國卡迪夫的標誌-紅龍。(網絡圖片)

Dragon在形象上與中國龍有幾分相似,它擁有強壯的身軀,又長又粗的頸,有角或褶邊的頭,尖銳的牙齒,和一條長長的尾。它用四隻強而有力的腳行走,用一對像蝙蝠翼的巨翼飛行,它全身覆蓋著鱗片,保護著身體。
  
Dragon多居於山洞,喜好財寶,通常洞中都會收藏大量的財寶。它可以作出噴吐攻擊,紅龍會噴火,藍龍會噴電。
  
Dragon擁有強烈的領土觀念,大多都是單獨行動,且常年沉睡。
  
當初將中國的龍翻譯為dragon的人,就像是給聖人與殺人犯取相同的名字,但其實兩者並無關聯。一個對中華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國人崇拜龍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中國人崇尚邪物的負面印象。為了避免這種混淆,有學者提出把「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ong」,但目前尚未得到廣泛認可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