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新聞專區

新加坡:鼓勵多元文化 打造地區文化中心
更新日期:2011-12-12

新加坡:鼓勵多元文化 打造地區文化中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人民網) 2011-12-10 15:29:07  

新華網新加坡12月8日電(記者陳濟朋)新加坡雖是一個城市國家,但卻是一個多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除了占人口約75%的華人,還有馬來人、印度裔和歐亞裔等不同族群。新加坡強調種族和諧,在立國之初就確定了各族平等的政策,其中包括鼓勵多元文化發展。

同時,政府還分階段實施文化藝術事業發展規劃,力圖將新加坡打造成地區的文化中心。

 

多元文化特色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色,從官方語言的設置上就可看出。馬來語是新加坡的國語,而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同為官方語言,英語被選為行政用語。

新加坡的公共假日設置也體現這一點。新加坡每年有11天法定節假日,除元旦、國際勞動節和國慶節外,其余8天都是民族和宗教節日,其中包括華人新年(同中國春節)、佛教的佛誕日、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和哈芝節(宰牲節)、基督教的復活節和聖誕節,以及印度教的排燈節等。其他的節日如華人重要的中秋節,雖然不是公共假日,也會隆重慶祝。

在不同的節假日,政府支持不同族群的各種文化活動。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車水每年春節和中秋節都要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亮燈儀式一般會有新加坡總理等官員出席。在濱海灣河畔,每年春節都舉行“春到河畔”迎新春活動。在十多天的活動中,每天有歌舞、雜技或戲曲等文藝表演、傳統手工藝品展示以及小吃品嘗和遊戲等。

在印度人聚居地“小印度”,每年則會舉辦排燈節、蹈火節慶祝活動。

除了各個族群的節慶活動,新加坡政府和基層組織也舉辦一些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活動,這其中,已辦了39年的新春“妝藝大游行”,已經演變為不同族群和海內外人士都參加的國際嘉年華會。

“妝藝大游行”是由人民協會主辦的大型多元文化街頭巡游活動,陣容包括不同文化特色、蔚為壯觀的方陣和花車,有不同民族的傳統舞蹈和民俗表演,也有街舞表演、“蜘蛛俠”等亮相。

“妝藝大游行”是一項公益性質的文化活動,資金主要來自各種贊助機構和贊助商,也有一部分是政府出資。

文藝復興城市計劃

自1989年起,新加坡文化藝術主管部門新聞、通訊及藝術部開始制訂分階段的文化藝術事業發展規劃。同年,王鼎昌領導的文化藝術顧問委員會成立,負責評估文化藝術政策并提出規劃建議。委員會認為,藝術可以提升個人修養,提高生活質量,有助於培養國民認同感和發展旅遊娛樂業。為此提議在大中小學教育中增加藝術教育的內容;建設更多文化設施;增加文物和藝術品收藏;鼓勵讀書和寫作;借助媒體加強在民眾中推廣藝術。

在接下來的10年間,新加坡著手加強學校文化藝術教育,同時成立了國家藝術理事會、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建設了一大批文化設施,包括俗稱“榴蓮殼”的濱海藝術中心以及一批博物館。

從2000年起,新加坡推出分階段的“文藝復興城市計劃”,核心內容是要把新加坡打造成為地區的文化、設計和傳媒中心,以適應國家在新世紀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文化藝術需求。期間,政府資助一批文化藝術公司,實施一系列推廣計劃,組織各種文化節。

2003年,政府推出“新加坡設計發展計劃”,提出大力發展潛力巨大的創意產業,以期創造“資源有限,創意無限”的奇跡。

2005年,新加坡開始實施“文藝復興城市計劃二”,增加資助金額,重點放在政府和企業界合作,將文化藝術作為新加坡在國際上進行整體形象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倫敦舉辦新加坡文化節,從2006年開辦藝術展——新加坡雙年展。

到2007年,新加坡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年內至少參加過一次文化藝術活動,而1996年這一比例僅為十分之一。新加坡也擁有了一些具有國際聲譽的文化設施、文化團體和文化項目。

新加坡政府目前正在實施的是2010年開始的“文藝復興城市計劃三”,為期5年,主要目標是以宜居的城市環境吸引各國人才到新加坡,同時推動自身人口的文化藝術素養,培育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文化藝術城市。

新加坡還計劃打造自己的文化娛樂區,以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等為借鑒。限於土地有限,中心市區將搬遷騰出的最高法院和市政廳等具有殖民地特色的建筑將被改造成為國家美術館,加上已改為文化設施的舊國會大廈、濱海灣藝術中心和新建的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等,形成文化中心區域。

新加坡政府鼓勵社區積極參與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以增強國民認同感。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私人機構資助文化藝術活動。在新加坡植物園,有邵氏基金資助建設的音樂臺,周末常有免費的演出活動。

根據新聞、通訊及藝術部的資料,新加坡文化藝術產業2009年的營業收入為45億美元,創造附加值10億美元,其中視覺藝術貢獻40%多,表演藝術占20%,書籍出版銷售占30%,其余為博物館等的貢獻。文化藝術產業提供了2.48萬個就業崗位,其中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和出版業各占三分之一,另有約1000多人服務於博物館等文化機構。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