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新聞專區

“龍獅”緣何“舞動”歐美?
更新日期:2011-10-26

光明日報:“龍獅”緣何“舞動”歐美?

——雜技綜藝《龍獅》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

http://www.cdnews.com.tw 2011-10-09 08:37:42
  大陸光明日報9日頭版新聞:十幾年前,一場名為《龍獅》的中國雜技綜藝舞臺劇,開始登陸歐美演出市場。誰也沒有料到,《龍獅》就在這裡“紮根”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觀眾人數累計約900萬人次,票房收入約9億美元,打破了中國傳統文化演出在國外“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創立自己的演藝品牌

  1997年,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現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不滿足於為一些國外公司提供零打碎敲的雜技節目,而是嘗試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再創作,將單純的雜技表演改編成為戲曲、舞蹈、音樂等有機結合的雜技綜藝舞臺劇。

  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總裁蓋•拉裡貝特在德國觀看了中方的演出後,萌生了合作的強烈願望。隨即,加方出資1000萬美元並負責創意製作和市場推廣,中方負責挑選演出團體、協調國內雜技團。就這樣,《龍獅》誕生了。

  在長達10年零9個月的首輪世界巡演中,《龍獅》足跡遍佈全球60多個城市,共演出3843場,上座率保持在90%以上,創造了中國主題雜技演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演出時間最長、總收入最高和中國雜技演出團體承擔整合國際大型商演劇碼的先例。

  《龍獅》的地位變得越發重要,成為眾多歐美主流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還擁有了自己的專屬英文名——DRALION(以“龍”和“獅”的英文組合而成)。

  在演出市場上,評價節目是否成功“走出去”,有三個衡量標準:外國觀眾是否占多數、國外主流媒體是否關注以及是否贏得可觀收入。《龍獅》能夠逐個地“對號入座”。

  在中西方文化之間自由“遊弋”

  “靈感源於東方哲學對天人合一和諧之道的不懈追求。”這是太陽馬戲團關於《龍獅》的廣告詞。

  “《龍獅》的創作始終注重凸顯東方元素。”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宇介紹說,吉祥物“龍獅”是從中國雜技傳統的獅子舞台節目演化而來,龍首代表東方的智慧,獅身象徵西方的力量,“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念化為舞臺主題貫穿始終。

  除了對傳統中國元素的堅持,按國際演出市場規律進行“再包裝”,是《龍獅》受到歐美主流市場歡迎的重要砝碼。

  中國對外演出公司國際運營中心總監李津認為,中國演出要在歐美主流市場受歡迎,最好用西方觀眾熟悉的思維來講述和演繹一個世界性主題,讓觀眾覺得類似的故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龍獅》是以中國“五行”觀念為主線講述關於生命的嚴肅主題,但編排者以西方觀眾最喜愛的小丑角色把不同主題加以串聯,一文一武兩個小丑的穿插演繹完全不著痕跡,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領悟神秘的東方哲學。

  精品創作少不了對細節的不斷打磨。“《龍獅》創作團隊對細節的追求超乎想像。”李津說。十餘年來,製作團隊每年至少對整台劇碼進行兩至三次的調整,保證常演常新;每場演出都以錄影的形式加以保留,舞臺監督人員每週對所有演員的表現仔細點評;每個角色都有一本專屬於自己的化妝指導手冊……

  “這些制度始終被不折不扣地執行,是確保《龍獅》演出經久不衰的關鍵。”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竺自毅說。

  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龍獅》的成功不僅證明了中國文化產品有著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還讓中國文化企業在“借船出海”的過程中,學習了國外先進的文化產品製作和企業運營模式,為文化體制改革後更多中國文化演出“造船出海”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與太陽馬戲團的合作過程中,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重新審視了中國文化企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要從單一的傳統仲介企業向複合型、集成型、創新型國際文化企業發展。

  張宇介紹說,在創新節目表現力的方法上,《龍獅》為中國演出團體提供了樣本。它廣泛吸收雜技、戲曲、舞蹈、音樂各門藝術的精華,吸引了各年齡層的觀眾,既保證了高端品質又實現了雅俗共賞。

  “以演員為本”的理念是《龍獅》充分發揮演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法寶”。中國演員在國外進行《龍獅》演出時,中加雙方不會視他們為“單位職工”,而視為節目不可缺少的“藝術家”。他們在國外演出時,每逢家屬出國探望,公司都會指派專人提供周到服務,使演員們享受到尊重。“對於《龍獅》,我們在與國際大公司的長期合作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深入瞭解到國際演藝市場規則和國外主流觀眾的興趣,也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化管理水準。”李津說。

  張宇期待通過不斷地打造自主品牌的國際精品節目,逐步從文化產業鏈的低端走向高端,為中國文化產品贏得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