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新聞專區

中華日報社論--藝氣風發:藝陣文化應加強保存與傳承
更新日期:2012-11-24

中華日報社論--藝氣風發:藝陣文化應加強保存與傳承

http://www.cdnews.com.tw 2012-11-24 07:49:57
中華日報24日社論全文如下:

 台南是「眾神之都,藝陣源頭」,規模盛大的「藝氣風發─台南市藝陣大會師」活動,今、明兩天在台南市永康區福安宮廣場舉行。藝陣具有濃厚的宗教、民俗、藝術色彩,「尬陣」是庶民文化的嘉年華,藝陣蔚成的文化應該加以保存,並透過社區與學校研習,使其代代傳承。

 所謂藝陣,是「藝閣」與「陣頭」的總稱。「藝閣」指在車上裝置平台及布景,由真人依忠孝節義故事立於布景中遊行;「陣頭」則為民間宗教慶典,進行動態表演的團體。陣頭種類繁多,依性質可分為「雜技」、「小戲」等兩大類,各有其淵源與表演形式,通常出現在廟宇神明誕辰、建醮、平安祭、普度等場合。

 「雜技」類陣頭,包括舞龍、舞獅、踩高蹺、宋江陣、八家將、鬥牛陣、白鶴陣、金獅陣等,大多起源於早期農村社會的宗教祭祀、農忙之暇的娛樂,或保衛鄉土的團練武術,其演出需要充沛體力、嫻熟技藝與良好默契,展現力與美的結合,被稱為「武陣」。

 「小戲」則是早期社會基層與民間藝人創作、流傳的小型歌舞,藉簡單的動作與對白、詞曲,表達民間的感情與生活百態,包括車鼓陣、採茶戲、竹馬陣、牛犁陣、跑旱船、公背婆、素蘭要出嫁等,表演形式通常較詼諧逗趣,娛樂成分較高,被稱為「文戲」。

 大台南地區擁有許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包括一百三十一處古蹟、四十七處歷史建築、九處遺址、一處文化景觀,還有豐富的傳統藝術、民俗與文化資產,各地宮廟慶典藝陣表演十分熱鬧。過去有「府城迎媽祖,百百旗(奇)」俗諺,「鹽水蜂砲」傳承近三百年,學甲「上白礁」祭典始於清代,西港「刈香」號稱「台灣第一香」,這麼多宗教慶典與在地傳統民俗表演匯聚,使台南享有「眾神之都,藝陣源頭」盛名。

 然而,許多傳統陣頭,都出現老成凋零、後繼無人的困境。有些藝陣已脫離「庄頭陣」自娛娛人的本來風貌,「商業陣」應運而生,在市場惡性競爭下,可能出現某些超越「尺度」的演出,在各種「創新」陣頭中,最受爭議的首推電子琴花車,其裝飾極盡聲光奪目之能事,穿著清涼的女郎,扭腰擺臀搔首弄姿,致使傳統陣頭出現質變。

 部分陣頭成員良莠不齊,有些青少年血氣方剛,參加陣頭之後經常打架鬧事,使社會普遍對陣頭存在不良觀感,不鼓勵孩子參與陣頭活動,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但也有不少人積極為扭轉陣頭形象而努力,電影《陣頭》講述的就是一群迷途少年,藉著練習陣頭走上正軌的故事,不但金馬獎入圍,演員還應邀在今天舉行的金馬獎頒獎典禮表演鼓陣,這是對陣頭藝術的肯定。

 台南擁有全國種類最多、最具特色的藝陣,「台南市藝陣大會師」值得民眾前往觀賞。要維繫台南藝陣文化的熱度與水準,除了加強藝陣調查輔導,協助老藝師傳授絕活之外,還要在社區、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使下一代認識陣頭、學習陣頭,進而愛上陣頭。關於陣頭的內涵、服裝、道具與表演型態,也要在保留原有精神下,不斷充實與創新,讓藝陣文化更加璀璨可觀。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