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新聞專區

人間百年筆陣-- 一個締造陣頭奇蹟的範例
更新日期:2012-02-21

 

 

人間百年筆陣-- 一個締造陣頭奇蹟的範例

陣頭,是指迎神賽會的前軀隊伍,種類繁多,依體裁屬性,大概可以分為樂舞(雜技)與歌舞小戲兩類。前者涵蓋獅陣、龍陣、宋江陣、高蹺陣、跳鼓陣、布馬陣、鬥牛陣、十二婆姐陣與八家將;後者包括車鼓陣與牛犁陣。就陣頭所展現的風格,又可分為文陣與武陣,一為陰柔一是陽剛。其中以「跳鼓陣」最為熱鬧,在民間廟會或各種慶典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跳鼓陣」的基本型態,以八人為一組,包括一人背鼓、二人撐涼傘、四人持鑼、一人掌隊旗。表演時有一人胸前扎著鼓,且為全程活動的核心;表演以跳躍、扭腰的步法進行各種陣式的變化,因此稱為「跳鼓陣」;由於其表演「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

有關「跳鼓陣」的起源,因文獻不足,無法稽考,應與福建「大鼓涼傘」有密切關係,早期隨移民傳到台灣,這種「圍住大鼓,邊打邊舞」的陣頭,在農業社會曾風光一時。一九七○年代,台灣社會轉型,廟會文化消褪,許多民俗藝術失去表演舞台而逐漸萎縮,並且瀕臨滅絕的邊緣,跳鼓陣自不能例外。一九八○年代,民間呼籲搶救民俗藝術,官方也有所因應,終於為民俗藝術保留生機,其中以芙朝國小的跳鼓陣最為出色,她不僅舞出光彩,也締造了陣頭的奇蹟。

彰化,舊稱半線,為農業大縣,夙有台灣穀倉之稱,轄區共有二十六個鄉鎮市,埤頭為其中一鄉;而埤頭鄉包括十七個村庄,芙朝為其中之一村。芙朝村昔稱牛稠仔,因庄裡盛行養水牛而得名,一九四五年後,才改為今名。過去牛稠仔曾有承傳三代的「振興館」,屬武館,以獅陣聞名,可以想見其風華。

一九九二年,芙朝國小(一九三○年創校)胡潮癸校長為鼓勵學生學習民俗藝術,提倡正當休閒文化,成立跳鼓陣,並由陳振誠等多位老師編隊訓練。經過三年磨練,正式出陣參加比賽:一九九四年,獲得台灣省民間藝能—跳鼓陣競賽第二名;次年,榮獲觀光節民藝華會特優獎;一九九八年,獲得台灣省跳鼓陣比賽第一名。這一連串輝煌紀錄,打造了芙朝國小的金字招牌。

二十年來,歷經四位校長接力推動,陸續獲邀參加各民間廟會、遊藝會、假日廣場、運動會或出國訪問,約二百場次,讓人見識到「節奏明快,律動優美」的魅力。基本上,跳鼓陣是屬於激烈型運動的陣頭,組員隨著鼓聲、鑼聲,使勁搖動身軀依節奏踩著獨特的舞步,在進退跳躍中展現活力。其表演陣式有:四門雄峙、龍門獻瑞、福氣盈門、金玉滿堂、連環同心、纏乾繞坤、寒梅花開與龍鳳呈祥等八式。

學員採自願,且經家長同意,才能參加,訓練時間則以課餘為主。師生勤奮研習,學員都能兼顧跳鼓與學業,以參加跳鼓陣為榮,五百多位畢業校友就是最好的見證。一九九五年,芙朝國小制定外出表演辦法、成立獎學金以維護學生的權利,以做為永續經營的依據。尤其難得的是,他們將跳鼓陣的成功經驗回饋鄉親,與社區民眾相結合,讓陣頭扎根鄉土,以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當然,除了歷任校長的支持外,陳振誠教練是位不能忽視的推手,淡大保險系畢業後返鄉服務,並獲得台東大學體育碩士,是專業成長的實踐者,也是國內跳鼓陣的重要裁判之一,他的現代化教學、有系統的引導,讓學員懂得跳鼓陣「楣角」,跳出陣頭的豐富語言,展現豪邁之美。其堅持與毅力,令人敬佩。

芙朝國小跳鼓陣傳承陣頭文化,建立跳鼓陣新的里程碑,足以讓文化界人士反思:芙朝國小能,我們應該如何締造台灣文化奇蹟。願大家共同正視、一起努力。

回到網頁最上方